鉅大鋰電 | 點擊量:0次 | 2023年02月28日
陽極內"死亡區(qū)"的發(fā)現(xiàn),或能讓高密度硅電池成為現(xiàn)實!
美國科學家在研究鋰電池的硅陽極時,成功模擬了導致陽極性能急速下降的關鍵機制。科學家表示,了解導致硅膨脹并隨后分解的原因,是防止這種情況的重要步驟,也是生產長效、高容量電池的重要步驟。
目前在研究的很多改進的儲能技術中,用硅取代石墨是最突出的,因為硅有比石墨多儲存10倍能量的潛力。
近年來,對硅陽極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多進展,一些公司正在向商業(yè)化和大規(guī)模生產邁進。然而,要實現(xiàn)硅在能源儲存方面的潛力,在研究階段仍有挑戰(zhàn)和大量工作要做。
重要的挑戰(zhàn)是,當鋰離子進入該材料時,該材料往往會膨脹。最終,這將導致陽極開裂、剝落或以其他方式分崩離析,而且無法恢復其原始結構。對此提出的很多解決方法,在陽極上涂層,使用多孔硅等,已經顯示出積極的效果。
然而,到目前為止,很少有研究人員深入研究電池循環(huán)過程中陽極內部的工作機制,而且關于在原子層面上到底發(fā)生了什么也存在分歧。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(PNNL)的科學家王崇民說:"很多人都想象過可能發(fā)生的情況,但之前沒有人真正證明過。"
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小組將改變這一現(xiàn)狀,他們將兩種復雜的成像技術,敏感元素斷層掃描和低溫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,和一種先進的算法相結合,觀察這一過程的運行情況,發(fā)現(xiàn)鋰陽極實際上是向硅結構推進,然后回流,在結構中留下巨大的空隙。這些空隙隨后被硅內部的固體電解質的發(fā)展所填補,在陽極內形成"死亡區(qū)",迅速新增到重大容量損失。
王崇民表示:"這項工作為開發(fā)硅作為高容量電池的陽極供應了一個清晰的路線圖。"該小組總結說,改進硅陽極的最有效方法是集中于防止或限制電解質滲透到陽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