鉅大鋰電 | 點擊量:0次 | 2023年03月30日
蘋果造車可謂一波三折、顛沛流離,蘋果汽車的到來還有必要嗎?
很顯然,這不是合作,在蘋果看來,這是給你嫁入豪門的機會。事實證明,只要錢到位了,愿意幫蘋果造車的人總會出現(xiàn)。
外媒消息透露,蘋果最近已經和韓國現(xiàn)代正式達成了合作,以代工方式合力推出全新電動汽車型,計劃在美國喬治亞州的起亞廠內生產汽車,也可能新建一座蘋果汽車廠,預計初期年產量10萬輛,最終年產量將達到40萬輛。
231億元,蘋果硬生生把韓國現(xiàn)代拒絕的小眼神給變成了滿眼的小星星。金錢的力量,再次發(fā)揮了用途。
蘋果造車,七年來可謂一波三折,顛沛流離。
早在喬布斯時期,蘋果就提出過要走"軟件+硬件"相結合的造車理念。只不過2011年,喬布斯突然離世,蘋果造車項目一直擱淺到2014年,"泰坦"計劃才秘密啟動。那一年的TSLA憑借ModelS剛剛在科技界嶄露頭角,一邊被全行業(yè)眾星捧月,一邊嚼著玻璃凝視深淵。
"重新發(fā)明汽車",就像當年蘋果"re-inventthephone"相同,這是喬布斯生前的夙愿。蘋果要么不干,要干就是造顛覆意義的汽車,但這事被TSLA搶了先機,蘋果就被動了。
由于內部對項目的發(fā)展方向意見上存在巨大分歧,泰坦項目啟動之后的幾年各種受挫,一度差點泡湯。
時間轉眼來到2021年,盡管泰坦動靜不大,但實則一直在潛行布陣,據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估算,2020年蘋果在汽車研發(fā)上整整砸進去190億美元(折合人民幣1300億),而整個汽車行業(yè)的研發(fā)支出約為800億美元至1000億美元,蘋果相當于占了整個汽車行業(yè)的25%。
但這依然無法改變一件事,蘋果已經錯過了最佳的造車時間窗口。
為了維持蘋果的高利潤模式,蘋果在造車這個項目上,依然會延續(xù)蘋果手機的流程:自主設計,自主采購零部件,然后交給代工商組裝面向市場銷售。
要了解,依靠這套流程,蘋果已經多年制霸全球最賺錢公司地位,憑借全球智能手機13%的份額,卻拿走了整體66%的利潤。而且蘋果就像一艘大船,船上牢牢掌控著來自全球的供應鏈,這些"果鏈"上的供應商猶如灰姑娘嫁入豪門,盡管供應商獲得的利潤低廉,以組裝環(huán)節(jié)的富士康為例,其利潤率只有可憐的2-2.5%,但對任何一家供應商而言,被踢出果鏈都是無法想象的重創(chuàng)。
當蘋果找到韓國現(xiàn)代進行談判時,現(xiàn)代汽車內部一部分高層最大擔心是,自己變成另一個富士康。
現(xiàn)代汽車一位高管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:"合作初期可能有助于提升現(xiàn)代或起亞的品牌形象,但從中期或長期來看,我們只是供應汽車的外殼,蘋果做的是汽車的‘大腦’。"
這樣的說法,和前不久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的觀點如出一轍,陳虹曾表示"和華為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,上汽是不能接受的,這就好比有一家公司為我們供應整體的解決方法,如此一來,它就成了靈魂,而上汽就成了軀體。關于這樣的結果,上汽是不能接受的,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。"
或許正是出于掌握"靈魂"的考量,蘋果拋出的誘人橄欖枝,先后被寶馬、戴姆勒、豐田、大眾、日產等多家主流車企拒絕。而在最近,蘋果又將合作意向拋向了國內兩大電池供應商CATL和比亞迪,但條件是要比亞迪和CATL在美國建廠,結果同樣遭到拒絕。
很顯然,這不是合作,在蘋果看來,這是給你嫁入豪門的機會。事實證明,只要錢到位了,愿意幫蘋果造車的人總會出現(xiàn)。
為何現(xiàn)代汽車會接受這份合約呢?
觀一葉而知秋??纯船F(xiàn)代在我國市場的表現(xiàn),就足以看出這家曾經的全球第五大汽車制造商在全球的敗退趨勢。
2020年全年,現(xiàn)代汽車全球銷量為3744737輛,同比下降15.4%。值得一提的是,全年營收104萬億韓元,凈利潤(包括非控股權益)僅為2.12萬億韓元,利潤率只有2%,而在過去幾年內,現(xiàn)代汽車的盈利能力均徘徊在這一水平。如此看來,現(xiàn)代汽車不會嫌棄給蘋果代工分配到的利潤率低。
其實在現(xiàn)代汽車集團內部,關于和蘋果的合作一直存在兩種聲音,而從2020年開始正式接管現(xiàn)代集團的董事長鄭義宣無疑是合作的力挺派代表。鄭義宣掌權后,開始以鐵腕政策對緩慢、保守的現(xiàn)代汽車實行變革,加速突圍新能源領域,轉型智能移動出行領域,并定出了在2025年躍升為全球前三大電動汽車制造商,實現(xiàn)全球銷量5%的市場份額,營業(yè)利潤率8%的宏偉目標。
首爾Meritz證券公司分析師KimJoon-sung表示:"現(xiàn)代汽車的最終目標不是成為蘋果的汽車供應商,而是成為下一家TSLA。"
迫于燃油車賽道上的壓力越來越大,鄭義宣已經堅定地將注意力轉移到了電氣化和自動駕駛,和蘋果的牽手,或許有助于現(xiàn)代汽車刷新傳統(tǒng)形象,為未來帶來更大想象空間。但蘋果在產業(yè)鏈上的控制力不是現(xiàn)代能夠改變的,關于供應商來說,一但被納入蘋果的供應鏈,他們依靠蘋果的投資打造的生產線只能服務于蘋果這一家公司。
從韓國資本市場的反應來看,似乎關于這次合作并沒有給出樂觀的預期。八月十七日消息,現(xiàn)代汽車公司下跌2.5%,股價從21.7萬韓元下跌至21.15萬韓元,低于一月七日以來收盤價,韓國現(xiàn)代汽車股價創(chuàng)出超過12周以來最大下跌,之后兩天,現(xiàn)代股價繼續(xù)下跌,已跌至20.15萬韓元。
而反觀蘋果,拿下現(xiàn)代汽車之后,造車之路可謂是打破了僵局,除了現(xiàn)代汽車之外,蘋果還在韓國和SK和LG電子等多家韓國零部件制造商進行了談判。形成一條從電動汽車電池、電機、到整車組裝的韓系供應鏈。
眾所周知,韓制動力鋰電池一直是以三元鋰電池為主,此前蘋果更青睞于成本更低的磷酸鐵鋰電池,但由于和我國電池供應商未談攏,蘋果有可能被迫改用成本更高的三元鋰電池。
根據蘋果手機的供應鏈模式,不排除蘋果會開發(fā)多家代工伙伴資源一起,除了現(xiàn)代之外,像麥格納和富士康這樣的成熟代工公司,都有較大可能加入新的果鏈。
種種跡象已經顯示,蘋果汽車將會加速到來,但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,蘋果的第一款產品一定會是顛覆意義的存在,它不可能只是一款外表炫酷的車,而必須是帶來汽車行業(yè)變革的產品,或許會是一輛完全的自動駕駛汽車。
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在自動駕駛技術擺脫當下的信任危機,實現(xiàn)突破性進展和量產落地之前,蘋果汽車的到來似乎并無太大必要。